疫苗是意图通过外界刺激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对特定疾病或病原体形成免疫力的任何制剂。疫苗包括诸如灭活或减毒微生物的混悬液,或者微生物制品或衍生物。使用疫苗的最常见方法是注射,但也有一些口服或使用鼻雾剂。
疫苗免疫是一种已得到证实的控制和消灭严重传染病的手段,估计每年能避免200万至300万人死亡。它是最经济有效的卫生投资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效果已获证实,使之能普及到最广泛的人群和相对弱势群体。它具有明确界定的目标群体,通过扩大服务活动得到有效提供,而且接种疫苗不需要改变任何生活方式。
免疫是享有健康人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个人、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行动计划,全球卫生共同体正在落实“疫苗十年行动”。“疫苗十年(2011-2020)行动”的愿景是,全世界所有个人和社区均能享受不受疫苗可预防疾病威胁的生活。疫苗十年行动的使命是到2020年使所有人都享受到免疫的全部好处,不论其出生和生活在哪里、身份如何。
作为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全面干预措施之一,疫苗接种是对个人,家庭,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进行必要的健康投资。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可造成大规模流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与普通感冒相比,症状更加严重,传染性更强,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流感是可以预防的,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在不同年龄组中,儿童最易感染流感,其中,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超过40%,在校学生可达30%。为防止流感造成的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包炎、脑炎、肾病综合征等并发症,6个月以上儿童和小学生应在冬季来临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接种并不防感冒,接种了流感疫苗,并不意味不再得感冒,流感疫苗只针对流感,只会对流感病毒产生抗体,而对应细菌、其他病毒或支原体引起的感冒则没有预防和抵抗的能力。故有些儿童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又感冒了,家长则认为是疫苗没有效果,其实不然。一般性的感冒还需要日常的细心呵护,并加强孩子自身的锻炼。
一次接种了流感疫苗并不代表“终身受益”,要知道病毒的种类很多,每一年引起流感的病毒也是不相同的,故流感疫苗不可一劳永逸。
流感疫苗有效减少发生流感的几率,减轻流感症状。防止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人类同时感染人禽流感病毒的机会,并降低可能出现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的危险性。
流感疫苗不能包治感冒,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但不能防止普通性感冒的发生,只能起到缓解普通性感冒症状、缩短感冒周期等作用。而且,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要在半个月之后才能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的目的。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病人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故被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aricella-zoster immunoglobulin,VZIG)或高效价VZV抗体制品,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新生儿、未免疫妊娠接触者或免疫低下接触者的感染和疾病的发展。可在医院、学校等地防止爆发。但没有治疗价值。 水痘减毒活疫苗已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应用多年。免疫接种1岁以上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成人,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在体内维持10年之久,保护率较高,为68%~100%。我国有些地区对1岁以上儿童也在试接种水痘疫苗。免疫抑制儿童及成人患扩散带状疱疹,可应用无环鸟苷(acyclovir,ACV)、阿糖腺苷(vidarabine)等核苷类似物及IFN进行治疗。无环鸟苷能阻止疾病的发展。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
戊型肝炎病毒导致每年大约2000万人感染。由此而导致每年大约300万人患急性病症,而7万人死亡。这对孕妇来说是特别危险的,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死率特别高,尤其是妊娠中晚期感染戊肝的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39% 。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1/3的人口曾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南亚和东亚每年约发生650万例戊肝,导致16万人死亡及2700例胎儿死胎。 我国近年戊肝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在成人急性肝炎中位居首位。 戊肝临床表现和甲肝类似,主要以乏力、厌油、恶心、食欲不振,并伴有肝区疼痛,皮肤、小便发黄等症状为主,但症状比甲肝重,易出现重型黄疸型肝炎,病死率约为甲肝的100倍。
戊肝疫苗是防止感染戊肝病毒的戊型肝炎疫苗。 中国科学家在厦门大学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这种疫苗。疫苗获得SFDA的批准前在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三期临床试验,试验显示在防止感染方面疫苗是100%有效的。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肝疫苗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及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又可分为哺乳动物表达的疫苗和转基因酵母疫苗,乙肝血源疫苗系统由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添加佐剂氧化铝制成。目前我国多采用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一次皮内接种0.5ml,7~9天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可持续达10年以上。在进入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对9个月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预防接种。但不宜用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接种后发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几乎均为小于4个月的婴儿。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大多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为轻型的不典型病例,仅一小部分患者,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病变。在小白鼠实验感染中,最初48小时内病毒存在于淋巴系统和血循环中,以后进入脑组织和其它脏器,8天后脑内病毒量达高峰,而其他脏器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出现,病毒量逐渐下降。
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肉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复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 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季节、职业、发病地区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肌肉瘫痪等,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本品系将森林脑炎病毒接种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杀死后制成。用于预防森林脑炎。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儿童腹泻占整个病死率的15%"34%。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4。轮状病毒疫苗,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乎和美国科学家同时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制成功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1960年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分离培育出沪191麻疹减毒株,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及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相继培育出麻疹减毒株京55和长47,1965年研制成功麻疹疫苗主要使用沪191、长47这两株减毒疫苗株。麻疹疫苗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甲肝疫苗是用于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目前在中国已经成为儿童接种的主要疫苗之一,2008年5月被列入扩大免疫疫苗之一,部分省市已经提供免费甲肝疫苗接种。 市场上的甲肝疫苗主要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由于制备原理的不同,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异。相对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灭活苗和弱毒苗都是通过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人体产生免疫记忆,来达到免疫的效果。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从广泛实施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后,本病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百日咳的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百日咳疫苗,适用于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均为作全程免疫用。
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均为3个月-6周岁儿童作全程免疫用。
吸附百白为6周岁以下儿童已经全程免疫后作为加强免疫用。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伤寒疫苗为乳白色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主要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行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伤寒疫苗的研究一直是预防伤寒的重要课题,是预防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伤寒的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预防伤寒的免疫反应。在有伤寒疫情发生时,常使用该疫苗进行周围健康人群的应急接种,以防疫情的扩大。
伤寒因高度的传染性和沉重的疾病负担,构成较大的全球健康问题。执行适合的食品加工程序和建立安全的供水系统是有效预防伤寒的基石。然而,伤寒疫苗依然是有效预防伤寒的重要工具。现有两种批准的疫苗,具有很好耐受性和效力。其中Vi多糖亚单位疫苗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接种,另一种减毒活疫苗则口服接种。 伤寒疫苗:在过去的15 年,有两种新疫苗注册并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一种是非胃肠道应用,另一种是口服应用。在许多国家取代了老的热酚灭活的全菌疫苗。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疫苗是人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
如果被动物(如狗、猫、狼等)咬伤而又不能确定该动物是否为健康无毒动物时,应及时到医院处理伤口,或先自行用肥皂水对伤口进行反复彻底清洗干净,这样可将侵入的病毒大部分冲洗掉,然后尽快到卫生防疫部门注射狂犬疫苗。对重度咬伤者,除局部彻底清洗消毒外,还应在伤口周围应用狂犬血清浸润注射。随后再注射狂犬疫苗。被咬的伤口不宜包扎和缝合,尽可能让伤口暴露。 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与注射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咬伤后,注射越早,免疫效果越好,获得保护的机会越大。
日本脑炎蚊子俗称“小红蚊”,在产卵期将病源体传染给别人,发病症状为神经亲和性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主要是15岁以下的身体虚弱者。
猪是日本脑炎病毒(JEV)在自然界最重要的扩增动物。在怀孕母猪中此病很重要,因为感染导致死产和其他繁殖障碍;感染的公猪显示睾丸急性炎症。马被感染后,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病损,类似病损民发现于驴和猴。在其他动物中常呈亚临诊感染。 此病的地理分布局限于东亚,日本、中国、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等诸国均有报道。 日本脑炎又称为流行性脑炎。该病是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影响中枢神经的急性传染病。在亚洲与东南美洲日本脑炎流行十分普遍。在美国的塞班岛与澳洲大陆等地区也出现了日本脑炎的病例。
治疗“日本脑炎”,只有针对初期症状以后出现的昏迷和麻痹,并预防第二次感染的对症疗法,可以说唯有预防才是防治“日本脑炎”的关键。 预防“日本脑炎”在于儿童必须打疫苗。出生12-24个月的婴儿以一周间隔打两次疫苗,一年后在六个月以内必须再打一次疫苗,并到6岁及12岁时,一年里再追加一次疫苗。 在预防措施中,要加强畜牧场的杀虫消毒,排干雨季后留下的水洼,老弱者和儿童在疫情期间尽量少出门,即使外出,也要穿长袖上衣和长裤,谨防被蚊子叮咬。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
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为感染性、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见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中国已经生产使用了1亿多剂的S79株腮腺炎疫苗。另外,仅在局部地区小规模应用的有Hoshino株、Torii株、Miyahara株和NKM-46株减毒腮腺炎疫苗,报告称这些疫苗的免疫原性与Urabe Am9株疫苗类似。几种腮腺炎疫苗,包括Jeryl–Lynn株疫苗、Urabe Am9株疫苗和Leningrad-3株疫苗都包含有1个以上的病毒克隆。各疫苗病毒克隆间的差异对保护效果或安全性的可能意义尚不清楚。腮腺炎疫苗有单价、双价(麻疹-腮腺炎)和三价(MMR)形式。大多数国家使用MMR以预防腮腺炎。 截止到2005年12月,在110个将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国家中,80%以上都采用两针的免疫程序。第一针一般在12-18月龄时接种,第二针要至少间隔1个月后再接种。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大约6岁)已经接种了第二针。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大量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发病率越发强烈。除少数发病急促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简称BCG,中文名称来自于其发明者卡氏-介氏)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使用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制成。接种人体后通过引起轻微感染而产生对人型结核杆菌的免疫力。90%以上的受种者会在接种局部形成溃疡持续数周至半年,最后愈合形成疤痕,俗称卡疤。牛型结核杆菌在特殊的人工培养基上,经数年的传代,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苗,对于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性结核有效。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后,才未发生二代病例。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宿主为人类故冠以“人(human)”之称。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HPV属双链闭环的小DNA病毒,包含约8000个碱基对。其中包括8个早期开放读码框架(E1-E8)、2个晚期读码框架和1个非编码长控区。在早期开放读码框架中,E6和E7基因对细胞生长刺激最为重要,E6、E7编码的E6、E7蛋白分别与抑癌基因p53和Rb结合,引起细胞增殖失控,抑癌基因对DNA的损伤修复功能丧失,导致癌前病变及癌症的发生。而晚期读码框L1和L2基因分别编码HPV的主要和次要衣壳蛋白,组装成HPV的衣壳。自从1976年zur Hansen提出HPV是宫颈癌的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HPV疫苗,是预防HPV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疫苗。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HPV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HPV病毒感染,,从而达到预防HPV感染的目的。而HPV病毒感染被发现是导致宫颈癌和生殖器湿疣以及部分肛门癌、口腔癌的主要因素。因此,HPV疫苗很多时候又被人们习惯性称为子宫颈癌疫苗,这种说法虽然不规范,但也表明了HPV疫苗对预防子宫颈癌的巨大作用。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O1和O139这两种霍乱弧菌的血清型能够引起疾病暴发。大多数的疾病暴发由O1型霍乱弧菌引起,而1992年首次在孟加拉国确定的O139型仅限于东南亚一带。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可引起轻度腹泻,但不会造成疾病流行。最近,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发现了新的变异菌株。据观察认为,这些菌株可引起更为严重的霍乱疾病,死亡率更高。
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霍乱弧菌能产生霍乱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是霍乱的特征。
预防霍乱及产毒性大肠杆菌所致腹泻。建议在2岁或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有接触或传播危险的成人中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人员: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霍乱流行和受流行感染威胁地区的人群;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水上居民;饮食业与食品加工业、医务防疫人员;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人员;军队执行野外战勤任务的人员;野外特种作业人员;港口、铁路沿线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有淤斑、淤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此外,脑膜炎球菌可不侵袭脑膜而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中重者可呈暴发型发作,感染亦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及眼等部位。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奈瑟氏脑膜炎球菌A、C、Y或W-135型荚膜多糖抗原制剂。分为单价A或C、双价A和C及4价疫苗。用于高危人群中2岁以上者的免疫接种及对军队新兵的常规接种。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
(1)基础免疫,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3足月就应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
(2)加强免疫,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针,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疫苗或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或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al pneumoniae)所引起的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半数。通常起病急骤,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肺炎球菌肺炎一般四季可见,但以冬季最多.本病最常见于年龄太小或太老的病人.咽部细菌检查表明,5%~25%的健康人为肺炎球菌的带菌者,冬季儿童及幼儿的父母检出率最高.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分类,肺炎球菌有80种以上的血清型。
肺炎球菌疫苗所含的经过提纯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可引起抗体的产生,而此抗体可有效地预防肺炎球菌的感染。多价疫苗用于人体的研究表明,对23种荚膜型的每一种都可产生免疫力。任何年龄的成人都可以对疫苗产生免疫应答。在接种后的第三周,保护性荚膜型特异抗体的水平将升高。纽莫法23的保护性功效的持续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但在早期的研究中已表明用其它的肺炎球菌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可持续5年之久。纽莫法刺激产生的特异型抗体水平在观察42个月后下降,但在所有的有早期应答征象的受试者中,仍明显高于接种前水平。 用于免疫预防由肺炎球菌引起的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生物。流感嗜血杆菌最初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当发现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这种误解。不过,流感嗜血杆菌仍是会导致其他不同种类的病症。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是由纯化的Hib荚膜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共价结合生产的Hib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为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可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心包炎、脊髓炎等。全球每年约300万儿童受到感染,造成40~70万儿童死亡。在我国,化脓性脑膜炎的50%左右、肺炎的30%左右是由Hib引起的。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治疗效果逐渐下降,且抗生素不能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对婴幼儿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感染十分重要。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类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炭疽活疫苗,是用弱毒炭疽菌株制成的活芽孢悬液。是取国家批准的菌种,接种于牛肉消化液琼脂上,于33~34℃培养。成熟的典型芽孢达80%以上,收集菌苔,经纯菌、浓度、及活菌率等项测定合格后,稀释,分装制成。接种炭疽活疫苗预防炭疽综合措施之一,主要接种对象为牧民、兽医、屠宰牲畜人员,制革及皮毛加工人员,炭疽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参加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生命有多重要,疫苗就有多重要。为了帮助公众了解疫苗,疾控中心、医院和企业,不断对疫苗安全性保障作出努力,为大众树立了正确的免疫预防理念。 持续而广泛地应用疫苗不仅对控制、根除疾病卓有成效,同时疫苗还是最具经济效益的健康投资。
在疫苗发明之前,人类被笼罩在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阴影下。疫苗问世以来,免疫接种每年挽救全球300万人的生命,使75万儿童免于残疾。正是基于疫苗在人类和疾病抗争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的深刻认知,世卫组织专门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呼吁公众:“接种疫苗,别犹豫”;并对低龄儿童父母提出了最佳建议是:为孩子接种疫苗!
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白喉、麻疹、百日咳等。疫苗对于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下降发挥了巨大作用。注射疫苗其实是最具有经济效益的健康投资,但并不是每个人能意识到。
中康中卫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对应的疫苗免疫解决方案,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所在地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推荐注射的疫苗品种与数量。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性地提供免疫方案,使国人的健康水平提升是中康中卫永远的使命。
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疫苗相关咨询和接种服务,是中康中卫(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股上海预橙康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上海预橙康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在全国各地,开设预防医学门诊部,为当地健康消费者提供服务。
如果停止免疫接种计划,通过接种所预防的疾病会卷土重来。虽然改善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使用洁净饮用水,这些能保护人们远离传染病,但无论环境多么清洁,许多传染病依然能够传播。另一面,如果不进行免疫接种,一些已经不常见的疾病,如脊灰和麻疹,会很快重新出现。
疫苗非常安全。疫苗对于人类机体而言,只是一些特异性的抗原,而人每天通过接触或饮食,会摄入大量的抗原类物质,其数量和种类远大于疫苗。接种疫苗后的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健康事件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细致的监测和调查。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产生严重危害的几率要远大于疫苗产生危害的几率。例如,脊灰能导致瘫痪,麻疹能导致脑炎和盲症,一些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甚至能导致死亡。疫苗不但几乎不会导致任何严重伤害或死亡,它所带来的益处也远远大于其风险。没有疫苗,会出现更多、更多的伤害和死亡。
疫苗的使用与新生儿猝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联系,但使用这些疫苗的时间正是婴儿可能出现新生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时期。换言之,新生儿猝死综合征死亡与疫苗接种是同时偶发,专业上认为是耦合反应。即便没有接种疫苗,也可能出现死亡。
其关键是不要忘记这四种疾病都是致命性的,婴儿如不进行接种预防,就会暴露在极大的死亡或严重残疾的风险中。
尽管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常见,但引发这些疾病的传染性病原体依然还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传播。在相互联系极为密切的当今世界,这些病原体时刻可能跨越地理疆界,感染缺乏保护的人群。例如在西欧,自2005年以来,麻疹疫情就曾发生在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英国的未接种人群中。
因此,选择疫苗接种的两个主要原因,要保护我们自己和保护我们身边的人。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犹如成功的社会,依靠每个个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建立免疫屏障,实现全民的福祉。我们不应仅依赖由身边的人来遏止疾病传播,我们自己也应尽到个人的一份力。
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并不是“难免”的。诸如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一类的疾病不但严重,而且可在儿童和成人中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包括肺炎、脑炎、盲症、腹泻、耳部感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会引发此症)和死亡。所有这些疾病及其带来的痛苦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避免。不接种这些疫苗进行预防,会使儿童易受疾病侵害,而且这种风险并无必要。
科学证据表明,同时接种几种疫苗不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带来不良反应。儿童每天接触数百种异物,这些异物都能诱发免疫反应。就是吃东西这个简单的动作,也能将新的抗原带入体内,而且人的口腔和鼻腔内就有无数细菌在生存。一名儿童因患普通感冒或咽喉痛而接触到的抗原数量远远超过疫苗接种途径的接触。一次接种几种疫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少去医院,从而节省时间和金钱,而且更可能的情况是,儿童是按程序完成推荐疫苗的接种。此外,如果有可能进行诸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一类的联合疫苗接种,就能减少注射次数。
专业的预防医学医生,会针对您的情况,制定合适的联合疫苗预防接种方案,取得最佳效果。
流感并不仅仅是麻烦而已。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历史上曾经导致数千万死亡,目前每年在全球,也会导致30至50万人死亡。孕妇、幼童、健康状况欠佳的老人以及患有哮喘或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受严重感染和死亡威胁的风险更高。为孕妇接种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为新生儿提供保护(目前还没有针对6个月以下婴儿的疫苗)。每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疾控中心会发布当年流行的病毒类型,推荐合适的疫苗,这些流感疫苗能使人们对在流行性最高的数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它是帮助人们降低严重感冒的患病和传染几率的最好方式。避免感冒意味着能节省额外的医疗费用,也能避免因请病假产生的收入损失。
疫苗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类似,但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也不会使接种者受到潜在并发症的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天然感染获得免疫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例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会导致精神发育迟缓,风疹会导致出生缺陷,乙肝病毒会导致肝癌,麻疹则能导致死亡。
这是一种误解,硫柳汞是一种含汞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作为防腐剂添加到某些疫苗中,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在多剂量瓶装疫苗中,硫柳汞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防腐剂。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疫苗中的硫柳汞用量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1998年的一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的关切,这项研究后来被证实具有严重错误,发表该研究论文的杂志也对论文实施了撤回。不幸的是,论文的发表引发了恐慌,导致疫苗的接种率下降,并随之出现了相关疫情,这是非常严重的负面反应。后续的研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